經典壺型那么多,為何唯獨洋桶冠以“洋”字
紫砂洋桶壺自清末創制以來,以其造型簡練、使用方便、便于提攜而一度盛行,并為大多數茗壺愛好者接受、喜愛、收藏而成為紫砂光貨素器類經典傳統作品之一。
【曹敏敏—《洋桶壺》】
洋桶壺古樸大方、典雅素淡的面目與風格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魅力。其簡練的造型,順暢的線條,精巧的塊面,融合藝與日用為一體,獲得海內外客商的青睞,并吸引眾多的制壺名家、好手參加到制作紫砂洋桶壺的行列中,各顯其能,各展其藝。俞國良、汪寶根、儲銘、顧景舟、何道洪等藝人,無不為紫砂洋桶壺的流行和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然而,在眾多的傳統壺型中,為何唯獨“洋桶”冠以“洋”字呢?
據史籍記載,光緒七年至十六年(1881-1890),國內外興起紫砂收藏熱,宜興紫砂大幅增產。紫砂產品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遠銷日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英國、法國、秘魯、智利、意大利、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為適應外銷的需要,宜興紫砂業界經營者跟紫砂藝人想方設法迎合海外客商的需要,創制各式各樣的新款茶壺,供外商訂貨收購。獨鈕洋桶即是為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客商看中訂購,并正式定名為“獨鈕洋桶”。
據宜興工商界前輩鮑增澤、華蔭堂先生介紹:獨鈕洋桶茶壺首先為宜興蜀山清末最大的茶壺店號“錦堂發記”所雇用的紫砂藝人創制,創制成功后,由“錦堂發記”老板至南洋同泰國、馬來西亞等客商最先訂貨。初期用紫泥或紅泥生產,后應泰國客商的要求,適合當地的民間風俗習慣,采用段泥材質,制成后運至泰國,經加工打磨,表面磨光,流部、鈕部、口沿部、肩部、腳圈部均用銅片或金皮片包裹嵌裝飾。獨鈕洋桶銷南洋最早,銷泰國最多。
洋桶壺從一開始就是為外國人創制的,故而得名。這與當時人們的習慣稱呼有關,比如“南洋”、“北洋”、“東洋”、“西洋”,又稱外國進口來的酒、火柴、糖等為“洋酒”、“洋火”、“洋糖”······
其實,在洋桶家族中,除了獨鈕洋桶,還有牛蓋洋桶、平蓋洋桶等。獨鈕洋桶主要用于外銷;而牛蓋洋桶、平蓋洋桶用于內銷,不打磨拋光,不鑲銅飾邊,以素面裸胎體現紫砂本質。
【楊喜雨—《洋桶》】
說到洋桶壺,就不得不提儲銘。儲銘(1881-1937)又名臘根,號大匠巨人,龍溪山人,時稱“洋桶王”。原是宜興西鄉盛塘橋人,16歲來到宜興蜀山,拜當地制壺藝人為師。因天資聰慧,勤奮好學,20歲后即以制作紫砂洋桶壺嶄露頭角。清宣統年間,儲銘受聘于陽羨紫砂陶業公司,專門制造打磨拋光、鑲銅飾邊的外銷壺獨鈕洋桶。其壺線面挺刮,氣度飽滿,肩線、口線、腳線均稱濕潤,口蓋嚴密無隙,流圓渾有勢,飽滿得體,得到壺界人士一致推崇,并榮獲“南洋勸業會”優勝大獎。民國時期,外銷逐漸被內銷替代,儲銘亦以調整制作牛蓋洋桶、平蓋洋桶而聞名窯場。這一時期,儲銘所創制的《鼓痣平蓋洋桶》、《焐灰平蓋洋桶》別具一格,精品獨出。
以今人的審美眼光看,或許洋桶顯得有些臃腫,不精巧。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誕生同樣凝聚了紫砂藝人的心血,是經典壺型之一,成為向國外傳播中國紫砂文化的重要使者;而且隨著工藝的進步和當今紫砂藝人的獨特理解和創新,洋桶壺必將煥發出新的光彩,為更多愛茶之人接受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