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束口器型上的束口線可不只是為了美而已
在建陽水吉鎮池中村大路后門和源頭山出土的黑釉建盞中,束口盞占26%,比例僅次于斂口盞位居第二。而流傳至日本的建窯精品“曜變”、“油滴”等天目,也主要以束口盞器型為主。這一圈內凹的的束匝線,是建盞束口造型的特征,也是建盞束口型設計的精妙之處。其實這條看似簡單的束口線,背后實則大有文章!
燒制建盞的龍窯溫度普遍較高,一般均在1300°以上,在如此高溫下,如果是厚底薄口沿的型制,燒制過程中,口沿極易在高溫中變形,而變成非正圓形狀。由此導致建盞釉面與裝燒匣砵燒結在一起,造成殘品率和整個燒制成本的提高。
有束口線的建盞,口沿在拉坯這道工序時,就可以將這道外凹內凸的溝用手指拉出,減少修坯這個環節,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最為關鍵的是這樣的“指溝”對建盞坯而言,由于該束口溝形狀為曲面的環形,使得近口沿處的拉坯體結構有了預應力,因此在燒制的高溫下,不易產生口沿的變形,提高了成品率。
靈蛇之珠 何其仙
這是從建盞燒制的角度來說,再從宋代斗茶的角度來說,有了束口線的盞更利于控制。
由于是結晶釉的緣故,建盞的釉面光滑,其表面斥水極強。這就容易導致在點茶或斗茶時,注入湯水時,湯水很容易沿著沿著盞的光滑內壁而沖出茶盞。
有了束口線,即使偶爾失控時快速的沖點,也不必擔心高溫的湯水沖出建盞的口沿。因為沿著盞內壁由盞底向上的水在束口處被改變了流向,同時也降低了流速而回落在盞中。
同理,在點茶時,茶筅的快速環回攪動,也會使一部分靠近盞壁的湯水液面升高,容易濺出,束口線便極大避免了這些意外的發生,使得茶湯在可控制的范圍內擊拂。
使用過束口盞飲茶的盞友,對此應該深有體會——那道巧妙的束口線,不論是手捧時與手部的貼合,還是飲用時和唇部的吻合,它所帶來的舒適而微妙的觸感,令許多茶人飲者一飲難忘,從此甘心成為束口盞的忠實愛好者。不得不說,這是一處有溫度、有人情的設計巧思。
因此,建盞的束口線可不只是為了美而已,而是一種技術含量極高的器型設計,從成本控制角度上,它減少了口沿修胚的工序,提高了生產效率;從燒制技藝上,由于特殊的曲線結構,降低了口沿在高溫燒制時變形的可能,增加了成品率。從使用上,它在點茶時可避免茶湯濺出,也算是設計中的“小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