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評紫砂盆藝
紫砂花盆,是宜興紫砂陶門類中杰出的產品之一。其泥質稀貴,色澤雅致,造型豐富,技藝精湛,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工藝的結晶。
早在宋代,就出現許多花盆造型,從羊角山考古的盆體殘片及《宜興縣志》記載來看,有原始圓形及長方體的紫砂素器花盆,通常是光貨素器,制作粗糙,殘片構造雜質較多,紫砂泥的基調尚未形成體系。
進入明代后,隨著紫砂材質為詩人所接受,紫砂陶土配置方法已開始運用,更多的陶工參與制作,工藝技法有所改進,形體也逐漸多了起來。這樣,原始盆逐漸向早期紫砂盆歷史進程邁進。如陳用卿“式尚工,如蓮子、湯浦、缽盂、圓珠諸制,不規而圓已,極妍飾款。”(吳騫《陽羨名陶錄》)其制作的花盆以達到較高的水平。另外如陳和之、歐子明等為代表的名藝人亦都創作了許多形體的花盆,如79*30cm大紅袍蓮花盆,80*47*27cm粗砂長方盆,80*47*29cm大紅袍長方盆等,從造型角度看,這些盆的比例相當成熟,長方盆和當今的馬槽非常相似,線條也比較挺括流暢,泥色偏紅,稱之大紅袍,非常好看。盆腳較厚,絕大多數產品無裝飾,部分作品在蘇州盆景園林資料中可見。
石竹 徐飛
沿襲至清代,紫砂盆藝,以方圓、筋瓢、雕塑三大造型體系才得以自立面貌,成為紫砂盆藝的傳統風格。當時以陳文伯、陳文居、葛明祥、彭再生、蔣德林、魏忠明為代表的名藝人,將紫砂盆藝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選料煉泥、形體、工藝品位、內涵等方面的表現,形成了基本的定格并沿及至今。
清代,特別要介紹的盆藝名人,蔣德林,字萬全,清道光至同治年間人,所制花盆種類多,品位高,為眾人難以企及,如紫砂《斗方盆》、《竹節盆》、《六角盆》等,式樣新穎,制作工細,為一時之冠。清代是盆藝發展的成熟期,裝飾上已有著名書畫家介入其中,當時的產品有很大部分銷往國外,以日本最多,現日本資料稱之為“古渡盆”。
新中國成立以來,紫砂產業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關懷下,在文人專家的參與下,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王寅春、裴石民、吳云根、任淦庭、朱可心、顧景舟、陳福淵、徐盤大等老藝人的社會地位得以提高。五十年代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高荘教授帶領學生來到宜興紫砂工藝廠,為人民大會堂設計花盆,教授和藝人的合作如虎添翼,一個全新的設計理念,一批全新款式的紫砂盆藝脫穎而出,這給紫砂盆藝帶來了一股春天般的清新之風,同時為紫砂盆藝奠定了文化基礎。
陶瓷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崛起,七十年代,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曾多次為宜興辦班,造就了一批紫砂藝術精英,如徐漢棠、李昌鴻、汪寅仙、沈蘧華、顧紹培、蔣蓉、潭泉海、鮑志強、沈漢生、毛國強、程輝、潘持平、何道洪、周尊嚴、施小馬等,他們經過不懈的努力,巧于立意精于制技,將紫砂盆藝推向了世界藝術之林的地位。
仿古菊蕾 張偉
進入八十年代,隨著市場結構的變化,由宜興紫砂工藝廠總廠、合新廠一分廠、紅旗廠二分廠組成了紫砂集團企業,合新廠由一分廠專業生產紫砂花盆,當時,由總廠顧紹培、程輝、潭泉海、沈漢生等諸多大師及工藝師,為一分廠創新設計人員在材質、造型、制技工藝、裝飾品位等各方面給予了精心指點,為推動紫砂盆藝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而,一分廠一批進修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中青年創新骨干在總廠老一輩名人們引導下嶄露頭角,新品新作層出不窮。在盆藝設計觀上,繼承發揚了優良傳統,又結合了現代點、線、面的構成理念,對作品的主題及整體構成處理,力求準確、靈活地表達含義,例如在線條上,以直線剛勁、曲線柔美,粗線莊重,細線纖弱,生動、鮮明地運用到盆藝造型中去,在歷屆全國省陶瓷展評中,我們高興地看到盆藝從形式到格局都具有新的突破,不少作品都以較強的藝術內涵而倍受人們的青睞關注,因而也頻頻獲獎。
目前,在宜興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花盆制作隨處可見,其品種琳瑯滿目,其規模日具擴大,其數量堪稱之最,大批富有民族傳統風格,現代精神風貌的新穎盆藝作品,深深地吸引著國內外盆栽愛好者。紫砂盆藝以其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紫砂泥”,豐富的造型藝術,精湛的制作技藝,集詩、書、畫、文學于一體的裝飾藝術,給人以美的感染,并為開放的中國創造更多的效益。
涅磐 王秀局
鑒別真假紫砂花盆三個主要因素:美好的結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優良的使用功能。
1、看密度密度不同導致同樣體積的紫砂花盆重量不同。礦物中各種氧化物和蛋白質的含量不同導致燒制的紫砂密度不同,類紫砂的陶土較重,而真正的紫砂泥燒造后內壁結構中會形成團聚體,有氣泡,所以密度稍小,上手稍輕。
2、看質感真正的紫砂泥燒成的紫砂花盆猶如豆沙一樣,再精細的紫砂看起來仍有半懸浮態的顆粒感,摸上去也不會太光滑,但也不會拉手,類紫砂的陶土摸起來有澀感,而摻了化學原料的又過于光滑。
3、聽聲音紫砂與瓷器不同,不用專門上釉,燒結后表面就會自然形成有附著感的泥門漿體表皮,不漏水但透氣,聲音傳導沒有瓷器那么清脆,但也不悶,而類紫砂陶土發悶。
4、看顏色真正的原礦紫砂泥料顏色暗淡,表面略顯毛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