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林制”紫砂壺重見天日
從外型上看,這把紫砂壺古樸自然。專業點的描繪就是圓口、短頸、圓弧壁、臥足;短曲流,圓柱狀曲形執柄;蓋面隆起,蓋面頂部置一圓鈕;褐紅色胎,通體素面。
但如果把茶壺翻過來,有經驗的收藏愛好者就要叫出聲了。因為茶壺底部中間有方形篆書陽文:王南林制。
“王南林制”是什么意思?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王紅花告訴鹽城晚報記者,王南林為清代乾隆年間宜興制壺名家,也是我國歷史記載中為數不多的制壺名家。王南林本人自詡為唐代茶圣陸羽的后裔,制作茗壺等砂器,造型刻意仿古,以商、周、秦漢青銅器為藍本,鐫刻古雅精美,且件件結構勻稱。王南林制的壺一般被稱為素身圓清壺,曾成為宮廷制貢品壺,也因此,市場價值特別高。
市博物館這把紫砂壺來自何處?市博物館原考古部主任俞洪順告訴鹽城晚報記者,這把壺是鹽城本地出土的。1995年時,有人報告市區城東米廠附近發現一座古墓。俞洪順就前往查看發掘,果然是座古墓,不算大,兩平方米左右,墓里還有墓志。
“墓志不太看得清了,但年份很清晰,是清道光四年的墓。這把紫砂壺是墓主人的隨葬品之一,經過鑒定,是清乾隆年間制的。”俞洪順說,發現這把紫砂壺時,壺里面還有茶垢,由于經時歷久,茶垢都變成渣了。
根據俞洪順的推測,墓主人身前應該是讀書人。這主要從墓里的隨葬品判斷的,除了紫砂壺外,還有青花瓷瓶、瓷盤等物件。“唐代的墓墓志比較多,明清兩代,一般做官的才有墓志,老百姓是很少的。”俞洪順說。
這把“王南林制”紫砂壺顯然是墓主人身前喜愛之物,因此帶著一起入土。俞洪順告訴鹽城晚報記者,出于好奇,1995年他曾經就此壺請教相關專家,專家回復,收購價大約18萬元起步。
“1995年的18萬元啊,還只是收購價,那出售價得多少?二十多年過去了,這把壺現在得值多少錢啊!”俞洪順說。